产后抑郁主要是指产后1年内发作的抑郁,发生的高峰期是在产后6周至产后3个月之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悲伤、沮丧、孤独、恐惧、焦虑、易怒、自责、失眠、生活能力下降,不能履行母亲的职责、对生活缺乏信心等,同时常伴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更为严重者有自杀倾向。国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0%~16%,国内报道为15%。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研究提示孕产后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如孕激素、雌激素水平的突然下降,催乳素水平低下,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此外甲状腺功能降低也可能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之一。单胺递质异常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这重要作用,如体内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减少和功能异常。最新临床研究还提示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心境障碍的发生,从而引起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其症状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并综合考虑其疗效及可能对母婴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以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是目前产后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一些轻型的、无明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单独使用心理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认知治疗、个体治疗、夫妻治疗及母一婴互动治疗。对于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是优先选择,如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等;以及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等。但是要注意上述药物在孕期和哺乳期的应用可能对产妇和婴儿带来不良后果,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师详细评估及指导。包括音乐治疗、光疗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物理治疗常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另外还有中药治疗、饮食治疗、芳香疗法、按摩疗法等也被用来治疗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心理和身体健康,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社会都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帮助产妇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