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主要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功能性便秘指排除继发性便秘的原因,未发现任何形式和生化异常,但又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的便秘。
正常排便生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引起便秘,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综合效应。
根据病理生理改变通常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1.慢传输型便秘机制主要包括:结肠高幅推进性收缩数量减少;远端结肠不协调运动增多。2.出口梗阻性便秘机制主要包括,可有盆底肌张力异常、协调运动障碍、直肠感觉损害、中枢或盆腔阴部神经功能异常等。3. 混合型便秘:前两种类型的作用机制共同存在。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费力,可伴有肛门疼痛、肛裂、腹痛及下坠感等。查体特点: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可触及粪块及痉挛的肠段。
其他检查有1.直肠指诊: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痔疮、狭窄、外压及肛门括约肌情况。2.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结肠镜检查:观察黏膜病变,鉴别器质性疾病。3.胃肠传输试验:有助于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4.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测定:对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5.排粪造影:有助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可了解肛门直肠的结构和功能。6.肌电图:分为直肠内肌电图和体表肌电图,前者较为准确。
临床类型: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慢传输型临床特点为排便次数减少,缺乏便意及粪质坚硬。 出口梗阻型临床特点为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或排便量少,肛门、直肠下坠感。混合型临床特点为上述两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合并存在。
鉴别诊断要点:首先需与继发性便秘进行鉴别,如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神经肌肉性疾病,以及机械性梗阻、药物性因素等。1.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淀粉样变性等,有相应疾病病史及表现。2.神经肌肉性疾病:肛门括约肌或盆底肌功能障碍。 3.机械性梗阻:存在大便嵌塞、肛门狭窄、直肠脱垂、直肠肿瘤等,可通过直肠检查、钡剂灌肠及结肠镜等检查鉴别。4.药物性因素:有使用鸦片类、影响精神状态的药物、抗惊厥药、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多巴胺、胆酸粘合剂等病史者可引起排便困难。 5.其他:还需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型相鉴别,后者伴有排便相关性的腹痛或腹部不适。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为目的,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合理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摄入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摄入足量的水分,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
药物治疗包括刺激性泻剂、渗透性泻剂、容积性泻剂、大便软化剂、胃肠动力药等。
手术治疗难治性结肠无力患者可采用全部或部分结肠切除和回直肠吻合术,但对盆底功能障碍者效果不佳,选择手术前需慎重综合考虑。
其他治疗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肛门直肠功能检查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理异常并学习纠正,可使直肠对扩张刺激更敏感,重建直肠肛管反射,改善肌群协调运动,对盆底功能障碍所致的便秘效果较好。